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下称“遵医附院”)院史馆内,陈列着许多该院初创时期的老物件。遵医附院南迁50多年来,历经坎坷,开拓奋进,不止在医、教、研、管等方面所取得骄人业绩,更是秉承“团结、自强、敬业、创新”的院训,传递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遵医附院档案室工作人员发现的前辈在1991年写下的遗书,再次把老一代人甘于奉献、知足感恩的理想信念展现在后人视线中,让每个后辈都正衣冠、常自省,沿着前辈的指引,做一个新时代问心无愧的医务工作者……
余继保留下的遗嘱,展现遵医老一辈人甘于奉献、知足感恩的理想信念。
(资料图片)
红色土地上的“遵医精神”
“人民给我的本事,要舍得花在人民身上。”
这是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原院长陈荣殿留下的话,也是一位真正将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奉献给人民的医学专家的铿锵誓言。
1969年,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连医学院整体南迁遵义,2636人举家跋涉千山万水,从渤海之滨来到大娄山下支援三线建设,书写了三线建设遵医篇章。从此,大连医学院更名为遵义医学院,遵医附院也应运而生。
1978年,大连医学院复办并回迁,94%以上的医务人员返回大连。以陈荣殿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遵医人自愿留守转折之城,发扬“三线精神”,开启“二次创业”,克服北调带来的巨大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继续在红土地上开繁花结硕果,护佑贵州百姓健康。
“他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学家,对腹部外科学造诣尤深。他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院内的“陈荣殿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的主要功绩。而当他深知自己的病情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身后意愿书》,表示决心在其病逝后,殡葬仪式上要移风易俗,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自愿把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作为他生前致力改进胃部手术的模式教材。
陈荣殿纪念碑伫立在医院后山,经常有医务人员或学生来此悼念。
“在学习方法上,他告诫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学深学透,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陈荣殿教授的学生、同样留驻在遵医的余志豪教授曾撰文回忆恩师。他说陈老师对学生极严,要求每个医生对负责的病人都要了如指掌,每天的特殊检查,化验结果,查问时都要对答如流,并对病情、治疗,要有个人的判断及意见。
因此,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陈荣殿教授在查房时,其他治疗组医生都抽空旁听,形成一个庞大的查房队伍,经常是陈教授一人在前,其后跟着一大群各级医师,实为壮观。
也正是先辈们的接续奋斗,遵医附院于1995年通过卫生部评审,成为贵州省首家国家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标志着遵医附院走出低谷、蓄势待兴。
当前,遵医附院已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致力于开展穿支皮瓣技术、颈椎微创技术、消化道内镜早癌筛查、神经内镜等新技术新项目。截至2023年7月,遵医附院博士总数250人,医师总数1269人,高级职称797人,为医院发展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医脉相承,业精于勤
1983年6月,陈荣殿教授患夹层动脉瘤突然破裂而辞世,年仅66岁。而他倒地的地方,是该院的礼堂,彼时他还在工作中。
16年后的开学第一课,现为小儿普胸泌外科二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的金祝主任医师,也正是在该礼堂第一次听到了陈荣殿教授的故事:
陈荣殿教授的遗愿是利用他的遗体制作一部电教片,内容是“结肠前胃大部切除术”。因为他是全国人卫版《外科学》统编教材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者,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遗体来帮助学生们学习成长。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当时的普外科专家杨春明教授亲手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教学示范手术,并含着泪水举起手术刀,以悲痛的心情、最谨慎的态度完成了这次手术——陈荣殿教授是他最敬佩的同事,也是他最敬爱的老师。
在空气的凝结中,大家的沉默中,这个故事震撼了一届又一届如金祝一样的学子,他们无不红着眼眶上完第一堂新生入学课,深深感受着先辈们的敬业精神。
不仅如此,在金祝当住院医师时,老院长余志豪教授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格外关注,古稀之年,晚上还抽空给大家补习功课。而这一切的付出源于陈荣殿教授曾告诉当时还是学生的余志豪:“你现在学麻醉,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学家,不仅仅是麻醉师。麻醉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内缺乏专门的书籍和杂志,你要多借鉴外文资料。”这句话使得余志豪深刻体会到英语对于一个学医学子的重要性,所以对后辈学生的英语水平格外重视。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金祝本科从遵义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工作,随后陆续考取院内硕士研究生和院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回到医院工作。
金祝医生在手术中。
当前,以金祝等为代表的年轻医生,在继承先贤遗志的同时,已经成长为医院里优秀出色的主任医师。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已经成功实施了多例儿童肝移植手术,包括贵州省内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儿童亲体肝脏移植手术,以及跨血型的肝脏移植手术。此外,金祝还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多项创新手术,如胸腔镜新生儿巨大膈疝修补术、新生儿腹腔镜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儿科医生被称为‘哑医’,让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重返健康,维护家庭稳定,是我们医生的责任。”金祝说,作为儿科医生,通常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有耐心地面对患者。未来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先贤的精神,尽自己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辜负前辈们的辛勤付出。
传承师道,点燃薪火
当前,遵医附院已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临床类别)基地。医院拥有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各2个(临床医学、护理学)。并且拥有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3个(心血管病学、普通外科学、小儿麻醉学),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其中全国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内科、急诊科、全科)。
从2010年起,国家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旨在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遵医是首批培养单位。
“我们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全科医生,如今,他们犹如繁星般散落在贵州大地各个角落,成为乡村医疗振兴的重要力量。”遵医全科医学院副院长、全科医学科主任,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肖雪说,要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需要关注个人待遇,同时也需要关注教育、文化等综合配套设施和资源,以增强职业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形成一股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留在基层工作。
肖雪在为学生上课。
在培养的全科医生到达基层之后,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医院信息化系统不完善、电子病历短板、医疗服务技术有待提升等。然而,通过全科医生三到五年的努力,乡镇卫生院会有巨大变化,医院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都会有大幅突破。
沿袭先辈们的治学精神,在培养学生时,学院和医院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还需灌输基层服务思想,进行“感恩教育”,跟踪好学生在校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杨作章是肖雪等全科老师培养的第一届定向生,起初他被分配到一个水平有限的乡镇卫生院。在面临困境时,肖雪鼓励他在这片潜力巨大的地方努力发展,并告诉他正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待提高才有他发挥才能的机会。两年后,杨作章成为卫生院副院长,他每逢进市赶集时还会帮助群众义诊。如今,杨作章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坚守,现已是该院院长。奉献的过程让他感受到了坚持初心的价值,也让基层医疗队伍更加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遵医附院所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开始在基层医院工作,履约率达到100%。履约结束后,约80%的学员选择继续在基层医疗领域服务,这样的成绩在国内并不多见。
科研赋能,行稳致远
“记得有次大年初二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事来到时任内科主任、五十多岁的南迁教授孙显明家,当时他还在伏案看内科相关的书籍,那么厚一本,给我们的触动很大,也突然理解了他年纪大还兢兢业业值夜班的初衷。”回忆起曾经与先辈们的工作场景,现年60岁的遵医附院内镜中心主任庹必光教授仍赞叹不已。
1984年,大批专家已经北调回到大连,此时正值遵医附院医疗人才短缺之际。庹必光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选择回到家乡,来到遵医附院为乡亲们服务。后又攻读北京医科大学硕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虽然国外条件优厚,但在遵医附院前辈们身上看到的理想信念,让他决心回医院继续工作。
多年来,庹必光教授带领团队积极推动消化道癌的早诊早治工作,使早诊率达到5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还创建了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培训基地,培养了100多名专业人才。并在省内的县级医院及乡镇医院开展学术讲座,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
庹必光教授和团队的科研之路。
科研路上,庹必光教授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曾在研究“离子通道转移电生离”实验中,他花了数月的时间反复研究,中途经历了无助、绝望,并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最终成功攻克了困难。
南迁教授的“三线精神”和“遵医精神”深深影响了庹必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他们互相交流经验鼓励彼此。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牟海军为了证明组织胶能够治疗消化道大出血,24小时全天等候在急诊病房,“守株待兔”两年,最终获得科研成果,并得到了全省推广的机会。
遵医附院的医务工作者们深受当年南迁教授们严谨治学、默默奉献的精神影响,他们坚守初心,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今,花甲之年的庹必光教授仍坚持医学基础研究,用近40年的坚守和传承诠释着医者仁心。
在庹必光教授带动下,遵医附院消化内科从一个普通的科室,建设成为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贵州省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贵州省消化疾病研究所等,并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的消化道疾病及消化内镜诊疗专业人才,推动了贵州省消化道疾病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贵州省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水平。
近5年来,遵医附院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7件。2022年,医院有12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2021排行榜全国百强,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强,连续六年(2016-2021)均为贵州省进入科技量值年度排行榜学科数最多的医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国军
杨鸣丹
二审杨国军
三审黄锐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