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湖北一菜地发现“六不像”,身材壮硕,通体金黄,老虎之下无人敌

2023-07-30 02:02:13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大家都知道,秦岭有“四宝”,它们分别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而前三者又被称为高山林区的三大珍兽。大熊猫与金丝猴大家可能相对比较熟悉,唯独羚牛这种动物,见过的人却比较少。

羚牛身材壮硕,身上的毛发以金黄、白色为主,虽然名字有个“牛”字,但它们却属于牛科羊亚科,广义上可以认为它是一头羊。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态逐渐向好,野生动物数量增多,羚牛的种群数量也不断上涨,相关的目击事件也更频发生。


(资料图)

近日,在湖北十堰市茅箭区顾家村的一块菜地里,就发现了一头羚牛。当时村民跟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行经纸坊沟的时候,突然发现旁边的一块菜地似有异样,于是停下脚步观察。

这一看不要紧,直接吓一跳,只见在草丛中赫然趴着一头体型硕大的动物。它的样子有点像羊,又有点像牛,头上有一对兽角,通体金黄色泛白。

人们发现了它,它也看到了人,不一会儿,就遁入山林不见了踪影。事后经过林业部门对村民所拍到的照片进行鉴定,确认了这一野生动物正是一头羚牛。

外形奇特,有“六不像”之称

羚牛是一种外形很奇特的动物,简单来说它们的脸像马、角像角马、背像棕熊、蹄子像牛、后肢像鬣狗、尾巴像羊,集合了六种动物的特征,比传说中的“四不像”还多了两种,因此羚牛也就被人们称作“六不像”。

羚牛其实是一个统称,全世界的羚牛可以分为4个种类,分别是:秦岭羚牛、四川羚牛、贡山羚牛和不丹羚牛,恰巧这4种羚牛在我国都有分布。

不同种类的羚牛毛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栖息地从南往北,毛色逐渐变浅。村民从顾家村菜地发现的这头羚牛,毛色以金黄色为主,应属于秦岭羚牛,其中毛色又泛白,表示年纪稍大。

在4种羚牛里面,秦岭羚牛应该是颜值最高的。它们幼年的时候,毛色多以灰黑色为主,到了壮年时会变为黄白色,老年时又呈金黄色,这时它们在阳光下,显得金光闪闪,真就宛如传说中的神兽。

羚牛成年之后非常强壮,体重能够达到400公斤,一些强壮的公牛,甚至能够达到一吨重。

羚牛是一种食草动物,几乎不挑食,只要是嘴巴能够到的植物,都会吃进肚子里去,所以羚牛能够采食的植物种类,多达上百种。从林下生长的灌木、树苗、青草,到一些大型乔木的树叶、树皮、嫩芽等,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

落单的羚牛最危险

羚牛是营群居生活的,它们的集群性很强,通常都是十几只一起行动,有些大型的羚牛群,成员甚至达上百头。尤其是在冬季,一起活动的羚牛群体还会更庞大。

不过有些成年的雄性个体,会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它们会离群索居,故称之为“独牛”。独牛的性格跟群牛的性情是不一样的,羚牛群对人来说相对安全一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而独牛就不一样了,它们极具危险性,富有攻击性。

在湖北菜地里发现的这头羚牛,就是落单的个体,因此不少网友在看到照片的时候,都留言说千万别靠近,毕竟独牛相当危险。

羚牛虽然是一种食草动物,但它们性格暴躁,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羚牛活动取食的地方,是不允许其他食草动物存在的,一但发现,就会暴力驱逐。另外,在发情期的时候,公牛为了争夺配偶,也会大打出手。

2008年,《成都商报》有一篇报道称,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羚牛伤人事件达150多起,造成了20多人死亡。

在众多羚牛伤人的事件中,元凶都是独牛,所以与羚牛群相比,独牛才是最危险的。也正是因为羚牛经常伤人,所以网友更是将其称为“秦岭杀人王”。

林中无虎,羚牛无敌

在过去,我国大多数的森林里面都生活着老虎,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下的顶级捕食者,老虎能够捕食包括羚牛在内的诸多有蹄类动物,控制着它们的数量增长。然而自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老虎遭到大量猎杀,华南虎更是直接从野外消失了。

虽然秦岭等地区还依旧生活着豹子,接替了老虎部分生态作用,但豹子终归体型较小,实力较低,无法做到完全取代老虎的生态位。尤其是表现在捕食羚牛这类大型凶猛的食草动物上,显得无力。

林子里面,没有了老虎,对于成年的羚牛来说,就没有了天敌。成群生活的羚牛还具有很强的纪律性,比如在进食的时候,会有一头强壮的公牛登上高处承担瞭望放哨的责任,一旦发现有敌害,它们会在领头公牛的带领下,集体冲锋,势不可挡!

在牛群移动迁徙的时候,则会排成一字行进队伍,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和最后面,起到打头阵和压阵的作用,队伍中间则是母牛和幼牛,被公牛们层层保护。

这些年来,羚牛的数量不断上涨,相对应的,被人们遇见的概率也就更大。落单的羚牛十分暴躁,一旦受到刺激,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牛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以防遇到危险。

另外也不要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这可能会使羚牛受到惊吓,从而产生应激反应。正确的做法是缓慢后退,如果实在来不及,可以登上高处。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